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isch — Deutsch
Militär,Verteidigung und Ausrüstung §***Wichtige Friedenskonferenzen in der Weltgeschichte

§***Militärische Weltmacht§***Militärkapelle§***Weltberühmte Militärhäfen§***Weltberühmte Militärstützpunkte§***Wichtige Friedenskonferenzen in der Weltgeschichte§*Atomwaffensperrvertrag§Anti-U-Boot-Rakete §Antipanzerrakete§Antiradarrakete/Anti-Strahlung-Rakete§Antisatellitenrakete§Ballistische Mittelstreckenrakete§Flugabwehrrakete §Gleitbombe§Interkontinentalrakete§Kurzstreckenrakete§Luft-Boden-Rakete§Luft-Luft-Rakete§Marschflugkörper§Mittelstreckenrakete§Rohrrakete/Gun-launched missiles§Seezielflugkörper§Streckenrakete***Militärische Intelligenz***Militärjournal *Dampffregatte *Historische Flugzeugträger *Historische Kreuzer*Historische Militärflugzeuge*Historische Panzer*Historische Schlachtschiffe*Historische Schulflugzeuge*Historische Seeaufklärer-Flugzeuge*Historische Zerstörer*Kriege und Schlachten*Linienschiff*Militärakademie*Strategie|Geschehnisse Amphibious command ship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Amphibisches FlugzeugAtom-U-Boot Atomwaffe|Kernwaffe|Nuklearwaffe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Berühmte KunstflugstaffelEMALS|AAGEnergiewaffe/Directed-energy weaponFeuerwaffeFliegerbombeFlugzeugantriebFlugzeugträgerFregatte/KorvetteGeschwindigkeit des Schiffes Glass CockpitHospitalschiff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IFFInfrarotzielsystemIT-TruppeKampfhubschrauberKampfsystemKavallerieKreuzerLittoral Combat ShipLogistischer TransportLuftbetankungLuftkissen-LandungsschiffMan Portable Air Defense SystemMilitärfahrzeugMilitärflugzeuge Militärmanöver und MilitärwettkampfMunitionNachtkampfausrüstung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PanzerRadarRaketenwerferSchiffsantriebSchiffsartillerieSeeaufklärer-FlugzeugeSeemineSelbstfahrlafetteSonarSportwaffenStrategischer BomberTaktikTäuschkörpersystemTorpedoTransportflugzeugU-Boot Unbemanntes FluggerätVersorgerVertical Launching SystemWasserbombe Zerstörer
Vertrag von Saint-Clair-sur-Epte/Traité de Saint-Clair-sur-Epte
埃普特河畔圣克莱尔条约(法語:Traité de Saint-Clair-sur-Epte)是法兰克国王查理三世与维京首领罗洛于911年秋签订的和约。从此法兰西西北部成为诺曼人的领地,即诺曼底地区。
Ansei-Verträge
安政条约(日语:安政五カ国条約),是1858年(安政五年)日本分别与美荷俄英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总称。5个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故称安政条约,又称五国通商条约,或安政五国条约。因未获天皇敕许,签订条约的江户幕府饱受攘夷派批评。
Augsburger Reichs- und Religionsfrieden
《奥格斯堡和约》,全称《奥格斯堡国家及宗教和约》(德语:Augsburger Reichs- und Religionsfrieden,又译奥古斯堡和约),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德意志新教诸侯在奥格斯堡帝国会议签订的和约,于1555年9月25日签订。该和约提出“教随君定”(或译“教随国立”)原则,在德意志224个诸侯国里,该诸侯国的君王信仰甚么教派,臣民就必须追随君王的信仰。此原则使内战(施马尔卡尔登战争)暂停。此和约亦是第一次根据法律正式允许新教路德宗和旧教(天主教)两派共存于德意志。
Pariser Friedenskonferenz/Paris Peace Conference
巴黎和会,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于是召开巴黎和会。
Pekinger Konvention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咸丰十年)清廷于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在北京分别与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俄罗斯帝国各自签订的战败条约。1887年(光绪十三年)与葡萄牙王国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亦称《中葡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的主要条文有:割让九龙予英国并纳入英属香港;增开天津为商埠;承认1858年(咸丰八年)《瑷珲条约》有效,并将原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海参崴在内)40万平方公里永久归予俄国所属,从此中国丧失对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两片海的出海口。三份条约正本由中华民国外交部保存,现典藏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
Pyrenäenfriede/Treaty of the Pyrenees
比利牛斯条约(法语:Traité des Pyrénées;西班牙语:Tratado de los Pirineos)是法国路易十四与西班牙腓力四世之间的条约,订于1659年11月17日,它结束了1648年至1659年之间发生的法西战争。 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因没有得到哈布斯堡的支援,而决定割让边界领土给法国以和平结束战争。该协定还包括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和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莎之间的婚约,公主的嫁妆为50万金埃居,分三笔付清。1660年6月9日,婚礼在法国南部城市圣让德吕兹举行。这婚约使未来的路易,成为欧洲权力最大的国王。
Prager Frieden
布拉格和约(德语:Prager Frieden;波兰语:Pražský mír)于1635年5月30日签署,它结束了萨克森在三十年战争中的参与。其他德国亲王随后加入了该条约,尽管三十年战争仍在继续,但普遍认为它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战争已被《布拉格和约》终止,这标志着帝国政府的胜利。然而境外势力如法国对此结果并不满意,此后冲突不断由外国势力推动,包括西班牙、瑞典和法国。 一些学者认为该条约仅仅是朝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迈出的一步,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条约,标志着两个历史时代之间的界限。欧洲历史学家通常比他们的非欧洲同行更关注布拉格和约,而后者更关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Frieden von Brömsebro
布勒姆瑟布鲁条约(瑞典语、丹麦语:Freden i Brömsebro)于1645年8月13日由瑞典帝国与丹麦-挪威签订,以结束1643年至1645年的托尔斯腾森战争。签订地点是布勒姆瑟布鲁,瑞典布莱金厄省与斯莫兰省交界的一个城镇。 瑞典在托尔斯腾森战争中打败了丹麦军队,迫使丹麦割让领土求和。在布勒姆瑟布鲁条约中,瑞典获得西部的耶姆特兰与海里耶达伦,并在未来30年得到南部的哈兰省的控制权。此外,瑞典船只此后航经厄勒海峡不需向丹麦支付厄勒海峡通行费。在日后1658年签订的罗斯基勒条约中,丹麦将进一步丧失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所有领土。
Koreanisches Waffenstillstandsabkommen/Korean Armistice Agreement
《朝鲜停战协定》(英语:Korean Armistice Agreement)是朝鲜战争各参战方签署的停战协定,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半岛开城市附近的板门店签署,签字方是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金日成元帅、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以及联合国军总司令暨美国陆军上将马克·克拉克,签字代表是朝中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海立胜中将。此协定纯属军事文件,以军队名义签署,没有任何国家是签字国。
Friedensvertrag von Versailles/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法语:le Traité de Versailles,英语: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搭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法语: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英语: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个协约国搭战败个同盟国签订个和约。协约国搭同盟国勒1918年11月11号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个谈判后,勒1919年6月28号巴黎个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Vertrag von Fontainebleau
《枫丹白露条约》(Treaty of Fontainebleau),1814年由第六次反法同盟(英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与法国签订的一个条约,拿破仑在此条约中被发配到厄尔巴岛。
Haager Friedenskonferenzen/Hague Peace Conferences
海牙和平会议,亦称海牙会议,旧译作海牙保和会、世界保和大会或万国和平会议等。第一次会议于1899年5月18日到6月29日举行,参加的有俄、清、英、法、美、日等二十六国。第二次会议于1907年6月15日到10月18日举行,参加的有四十四国,包括第一次会议的全体参加国。两次会议通过的十三个公约和三个宣言,合称“海牙公约”。